加热不燃烧电子烟作为一种新型烟草产品,近年来在全球市场迅速扩张,但其潜在危害已引发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加热不燃烧电子烟虽避免了传统香烟的明火燃烧过程,但通过高温加热烟草棒,仍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指出,这类产品使用超过3年的人群,患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增加2倍,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等代谢问题。

其危害机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生高浓度甲醛、乙醛等醛类致癌物,韩国生物医学研究所的联合研究显示,这类产品使患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增加了68%;二是金属污染,镍、铬等重金属在加热过程中释放,体内浓度可达正常人的3-5倍;三是尼古丁成瘾性,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使用加热不燃烧产品的青少年未来染指传统香烟的概率高出一倍。

东南亚五国最新调查揭示,20-29岁年轻群体中使用率已达14.8%,而新加坡21-29岁人群使用率更达7.8%,反映出这类产品对年轻人的强大吸引力。

泰政府最新警告称,这类产品使患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增加33%,且吸烟超过16次/日的用户风险高于普通香烟使用者。值得注意的是,加热不燃烧电子烟的二手烟同样含有尼古丁、PM2.5等有害成分,长期暴露可诱发儿童哮喘。

从监管层面看,全球已有超过30个国家全面禁止此类产品,比利时、法国已率先禁止一次性加热不燃烧电子烟销售,而云南中烟等企业仍在积极申请相关专利,反映出产业发展的矛盾性。

健康专家强调,无论采用何种技术路线,含尼古丁的烟草制品都不可能成为安全选择。数据显示,我国15-24岁电子烟用户占比高达45%,青少年正成为这类产品的主要受害者。家庭防烟指南建议,应定期检查未成年人社交软件中的异常购买行为,并依据2025年新规监督周边店铺执行未成年人保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