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市内免税店近年来经历了显著的市场变革,尤其在2025年呈现出分层发展的态势。一方面,高端奢侈品市场持续复苏,众多国际奢侈品牌如LV、CHANEL、Hermes等纷纷扩大在香港的门店规模或开设新店,部分品牌甚至重返香港市场。例如,LV计划将海港城门店扩至四层,并在K11 MUSEA开设4万平方呎的大店,中环置地广场的翻新计划也吸引了Cartier、Prada等品牌增租,显示出香港作为亚洲顶级购物中心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中低端零售市场仍面临挑战。尽管免税政策刺激了部分消费需求,但香港零售业整体销售价值持续下滑,核心商圈租金下降,商铺空置率上升。本土居民甚至出现“反向消费”现象,更多选择前往内地城市购物,导致香港零售业复苏乏力。
免税优惠政策成为市内免税店吸引客流的关键。例如,西九龙高铁香港免税店推出“满1288减200”的促销活动,并叠加支付宝支付优惠,最高可再减70元,进一步刺激消费。此外,部分免税店还通过线上预购、线下提货的模式优化购物体验,如Club Avolta会员可享专属折扣,避免排队和断货问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免税店对内地游客的吸引力依然强劲。例如,DUTY ZERO by cdf机场免税店在五一期间推出飞天茅台限量优惠,李白/杜甫纪念版茅台直降1200港元,成为免税购物热点。这类国货产品在免税渠道的稀缺性,进一步拉动了内地消费者赴港购物的热情。
总体而言,香港市内免税店正通过高端化布局与优惠政策双重策略应对市场变化。尽管奢侈品市场呈现繁荣迹象,但整体零售业的复苏仍需依赖更多创新举措和政策支持,以平衡高端与大众消费群体的需求。